沉痛悼念我刊编委吕志涛院士
发布人:songqg 发布时间:2017-1-13 18:19:58  浏览次数:1647次
【字体: 字体颜色
 
  我刊编委、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教育家、预应力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1111931分在南京不幸逝世,享年80岁。吕志涛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7115日上午8时在南京市殡仪馆(西天寺)举行。

吕志涛院士1937114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1956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61年本科毕业,1965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83年晋升副教授,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同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五十多年来,吕院士为中国结构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1963年提出了混凝土梁中两类斜裂缝的理论及计算建议;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预应力受弯构件和偏心受力构件的抗剪计算方法及双向偏拉构件的计算方法,这些计算方法都列入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改进了预应力构件的承载力和使用阶段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系统研究了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和应用中的几大关键难题——抗震设计、裂缝控制、部分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以及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等理论和应用问题,并于1996年首先编制出地方性PC结构抗震设计规程,其后作为主编者之一编制了中国PC结构抗震设计规程;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如预应力钢结构以及旧房的加固、改造和加层,并有重大创新,还提出了旧房拆除的预应力法,解决了中国不少重大工程设计和建造中的关键问题,承担了其中的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设计和咨询过上百项预应力工程,并有多项工程树为典型,如上海色织四厂、北京西客站、珠海海关大楼、珠海玻璃纤维厂及南京电视塔等结构工程。吕院士分别从日本、法国引进和推广了应用加气轻质混凝土(ALC)板技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建筑(PPB)技术;同时,为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中国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开展了创新研究。

  吕院士工作勤奋、富于创新,申报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以及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项目等20多项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9本;在科研工作中,特别重视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吕院士为人正直,治学严谨,被国内10余所高校分别聘为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全国模范教师”(2001)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00)等荣誉或称号。201519日,吕志涛院士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全国土建领域当年唯一的一等奖。该获奖项目实现了预应力结构理论、病害控制、抗震减灾、核电设施安全等领域的突破,首创了多个理论方法、开发了系列关键技术和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

  吕院士作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的编委,长期以来一直以来十分关心和支持《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的发展,在学报起步阶段给予了大量帮助,不但积极赐稿,而且亲自与编辑探讨期刊发展,使期刊编辑受益匪浅,也使期刊得以在正确方向上稳步发展。吕院士的逝世让我刊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前辈而深感悲恸!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全体同仁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为中国土木工程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吕志涛院士!

  愿吕院士一路走好!